新闻中心

马德兴炮轰国足选帅乱象:东欧 “混子” 充斥,唯 “听话” 是从酿苦果

2025-06-20

近日,知名足球评论员马德兴针对中国男足选帅争议再次发声,直言东欧教练 “都是不入流的混子”,并痛批管理层 “听话” 至上的用人逻辑,将中国足球推向更深的泥潭。这一言论犹如投进平静湖面的巨石,瞬间引发舆论热议。

一、“混子教练” 为何屡禁不止?

马德兴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。以现任国足主帅伊万科维奇为例,这位 73 岁的塞尔维亚老帅坚持使用早已被国际足坛淘汰的 “442 菱形中场” 战术,导致球队攻防失衡,甚至被球迷讽刺为 “复古足球活化石”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他的固执己见与前任扬科维奇形成鲜明对比 —— 后者曾在 2024 年客场逆转泰国,为国足晋级 18 强奠定基础,却因 “不够听话” 被仓促解雇。这种 “用听话代替专业” 的操作,让东欧教练群体沦为 “高薪混子” 的代名词。

事实上,东欧教练在中国的 “水土不服” 早有先例。2020 年率苏宁夺冠的奥拉罗尤虽被视为成功案例,但其背后的 “政商斡旋能力” 和 “人情世故哲学”,恰恰暴露了中国足球选帅标准的畸形 —— 比起战术创新,管理层更看重教练能否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 “长袖善舞”。这种扭曲的导向,使得斯托伊科维奇、佩特莱斯库等真正具备战术素养的教练逐渐淡出,反而是那些擅长 “表面功夫” 的东欧教练大行其道。

二、“听话” 标准如何毁掉中国足球?

选帅标准的异化,折射出中国足球管理体制的深层病灶。从 2024 年五人制国足选聘公告中可见,“严格遵守足协规章制度”“善于管理队伍” 等行政化要求占据核心位置,而对技战术创新能力的表述却模糊不清。这种 “重服从、轻专业” 的思维,直接导致两种后果:

DB旗舰

其一,战术体系长期停滞。伊万科维奇的 “菱形中场”、扬科维奇的 “体能至上”,本质上都是对国际足球发展趋势的无视。当韩国队已开始要求主帅 “制定符合球队特点的战术打法”“提拔新人” 时,国足仍在为 “能否执行领导意图” 争论不休,差距只会越拉越大。

其二,本土教练成长空间被挤压。数据显示,近十年中超 16 支球队中,东欧教练占比高达 43%,而本土教练仅获 12% 的执教机会。这种 “外来和尚好念经” 的心态,不仅让贾秀全、李铁等本土教练背负过高期待,更让真正有潜力的年轻教练难以获得实战锤炼。

马德兴炮轰国足选帅乱象:东欧 “混子” 充斥,唯 “听话” 是从酿苦果

三、破局之路在何方?

面对积弊,韩国足球的经验值得借鉴。2024 年克林斯曼 “下课” 后,韩国足协迅速制定八项新标准,涵盖战术创新、团队管理、抗压能力等多个维度,并明确要求主帅 “理解年轻人心理”“尊重传统文化”。这种从 “管理岗” 向 “技术岗” 的回归,正是中国足球急需补上的一课。

正如前国脚孙继海所言:“外教来华只为赚钱,这是行业公开的秘密。” 要打破这一困局,管理层必须摒弃 “听话即安全” 的惰性思维,建立由专业人士主导的选帅机制,让战术适配性、青训培养能力等硬指标成为核心标准。唯有如此,中国足球才能摆脱 “换帅 — 失败 — 再换帅” 的恶性循环,真正迎来蜕变的曙光。

(注:本文部分案例及数据援引自)